教育头条
我们的优势
机会多:
教员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里有更多的家教机会。
速度快:
学员告知需求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的教员。
师资强大:
大量名校名师、优秀大学生,保证教学质量。
有些学生往往不是思想品德有问题,而是心理健康有问题
合肥家教平台 发布时间:2022-11-16 阅读() 评论()
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愈来愈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是良好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职业理想缺失,择业观念扭曲;虚构求职信息,诚信意识缺失;在功利化职业价值取向的笼罩下,专业、特长与工作性质不挂钩;奋斗精神匮乏,责任感弱化;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为半径,背离集体,缺少服务和奉献意识。
虽然这些现象不是普遍性的存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毕业生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国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紧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通过某一课程或某些课程有所体现,并没有通过所有课程普遍性地开展起来,部分专业课程存在“只重视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职业道德养成的现象。”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最正规的载体,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其他课程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除了发挥知识传授的功能外,还要发挥育人功能,将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渗透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专业课教师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全课程化。
“个人品德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或阶级所要求的特定社会规范、道德原则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一贯的道德特点倾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个人品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新的着力点,因此,个体品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如何,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质量及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人才培养是一个不间断过程,只有环环相扣,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我国高等院校是关键一环,所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不重个人品德教育的倾向,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但是,并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将其有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痼疾,从而导致德育工作陷入瓶颈。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我国高等院校首先应该转变重专业知识教育,不重个人品德教育的倾向,深刻分析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脱节的危害性,进而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推进知行合一教育,将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我国高等院校意识到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进行个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深挖自身所授课程的德育素材,将个人品德教育寓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之中,立足于与个人品德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精化、深化个人品德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个人品德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此外,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发展道路上具有奠基作用,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必须把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重要性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是新时代下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旨归之一。
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专业课教师将劳动教育元素寓于专业课程之中,使之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起来,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树立诚实劳动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乐于劳动、勤于劳动、创造劳动。这样一来,我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指日可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愈益成为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结语:
大多数行为不够理智、不够完美的大学生,“往往不是思想品德有问题,而是心理健康有问题,”从而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高等院校理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不能脱离课程来谈思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将心理健康元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